作者: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
「你動作怎麼都慢吞吞的,我要走了,快一點!」大人作勢往前走,口吻很不耐煩。在一旁的小孩仍將臉貼在櫥窗上很專注地看著。
「你有沒有聽見我說話,我要來不及了!」大人更大聲,回頭過來拉著孩子,小孩終於抬起頭看了大人一眼,帶著難過掙扎著,但一邊還是不時將臉轉回櫥窗上。
「你下次再這樣我不帶你出來了,每次都講不聽,我數到三,再不走你就自己想辦法回家!一……二……三……」大人不耐煩指數飆高,看見孩子無動於衷時,氣呼呼地走開了。
記得好幾年前在路邊買東西時,看見這個景象,這個畫面與對話並沒有持續太久,也許只是一分半鐘的對話,我不清楚後來孩子跟大人的狀況,但在我後來的工作經驗裡,我知道這一分半鐘將會定格在孩子心裡很久很久。
有時候孩子動作太慢而大人不斷催促無效時,如果沒有意識到身上的挫折感,很容易就化為憤怒做出決斷的行為,拋下孩子讓他們感覺恐懼與不安,大人試圖用這個方法讓孩子學會聽話與服從。然而恐懼與不安的種子一旦植入,將不斷發芽壯大,孩子不一定會鬧脾氣,但容易自我懷疑。
「我做錯事了,我好不應該惹大人生氣,可是他們怎麼就這樣丟下我了?」
「我好擔心如果我有喜歡的東西,或說出我自己的想法,就會被拒絕。」
「被丟下」的感受,會廣泛地延伸至各種形式的關係中,親子、手足、伴侶關係裡。有時候即使身旁的人對你在好,心裡仍感覺惶惶不安,仍想辦法去討好他們,甚至不太能表達自己的感受,就需要去思考是否曾經經歷過「被丟下」的事件。
「被丟下」的傷心與恐懼,對孩子而言是巨大且難以排解的,長大以後在面對關係時,只要面臨相似的場景,大至他人轉身離開、突然消失,小至發現與身旁的人意見不合,都容易引發「被丟下」的陰影,讓他陷入傷心與恐懼中,就像回到小時候一樣手足無措。因此他可以做的,便是像小時候一樣:聽話。
有時候因為傷心與恐懼過,那太過強烈的感受,會讓人害怕再一次承受,因此會試圖避免或遮掩不安的感受,卻發現自己在關係裡,因為害怕被丟下,處處讓步與討好的過程裡,慢慢失去自我,也慢慢失去魅力和吸引力,讓關係中的彼此滿意度越來越低。
所以親愛的,當你有這些情況發生,那便是時候好好擁抱自己的內在小孩,好好與他說說話吧!
1.找到核心事件:找個安靜不被打擾的時間和空間,靜下心來讓自己去探索生命,有時候當你想到與「被丟下」有關的傷心和恐懼感受時,會自然而然出現某些畫面和事件,讓自己耐著性子去回憶這些事件的每一個細節。
2.感受當時的自己:感受自己也在當時的畫面裡,去看看當時畫面中的自己,是什麼樣的心情,又有什麼樣的想法,以旁觀者的角度幫忙自己。
3.學會安撫內在孩子:告訴自己「我已經長大了,我有辦法去安慰自己的!」,試著以大人的姿態靠近孩子,告訴孩子你懂得他的心情,你很心疼與不捨他的遭遇,你願意陪伴他讓他不是一個人面對這麼巨大的事情,你會一直陪著他。接著,感受自己內心的感覺,是否有感覺輕鬆一些。
但仍然要注意的是,當你一開始接觸事件就無法繼續進行下去時,就讓自己停下來,因為代表事件對你而言仍是非常受傷的經驗,而你需要有專業的人帶著你去療癒自己,才不會讓自己更僵在原地動彈不得。
親愛的,希望你們都可以再靠近內在小孩的過程裡,越來越感受到自己的力量,越來越有能力穿越過往的害怕與恐懼,成為更強壯的自己。
。
。
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