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
他的父親一直是家人眼中那個不負責任又花天酒地的人,任性妄為又好大喜功,可能集結了很多人性黑暗的特質於一身,母親則是苦守在父親身邊,一邊允許父親「做自己」,一邊又痛苦的跟一雙兒女抱怨自己多麽命苦,又一肩努力扛起一家經濟,似乎只能勞碌一生的女人。
他從小就不敢讓同學來家裡玩,也不喜歡跟人談論起自己的家庭,因為不只不光彩,很多時候他只能靠自己,靠自己決定科系,靠自己選擇行業,靠自己找到工作,沒有人可以陪他討論,幫忙他找資源,甚至給予精神上的協助,他就是個沒靠山,拼命靠自己奔跑的人。
三十多歲,他卻來到生涯天花板,也不全是公司發展性不足,也不是自己能力受限,而是覺得人生似乎找不到前進的動力,特別是每次週末返家,只要跟父親相處幾分鐘,都覺得所有力氣用盡。
其實他的父親也沒做什麼嚴重的事,不外乎是去買菜時,跟菜販占了點便宜,多拿幾根蔥回家;不外乎是看政論節目時,多講了政府幾句;不外乎是叫他跑腿幫忙做點事,這些日常平凡的小事,都能輕易惹毛他,讓他怨恨自己為何生在這個家。
這樣的情緒卻強烈消磨一個人的精力,因為那是揮之不去,一直都在的家人。
但情緒又分兩種狀態:
1.過往的受傷經驗:理智思考會知道父親就這樣子,講話也這樣子,但因為累積的受傷經驗在心中,因此父親的行為會輕易引動內心的傷痕,而讓他經常耿耿於懷。
2.依舊對父親期待:任何人對父母都會有基本的角色期待,包括父母可以保護孩子、引導孩子、成為孩子的避風港,但很多沒有長大的孩子成為父母後,對孩子而言就會充滿各種失望,例如「全班都交了午餐費只有你還沒交,因為父親又拿去賭博了」等等事件,會讓你充滿對父親的憤恨,同樣也是你保有對他的期待。
很多人的停滯不前與缺乏意義感,往往處於一種生命等待的狀態,等著父母來為過往的不是道歉,等著父母回過頭來彌補錯失照顧的童年,等著父母帶自己前進,帶自己離開泥淖,接著有辦法過上幸福快樂的人生,因此在等待中對家人生氣,花很多力氣在怨懟中,甚至怨天尤人。
有時候,我們真正要做的,是放開期待,承認自己的家庭狀態,接受父母本身的限制,讓自己成為自己的內在父母,那個有能力帶自己往前走,有能力成為自己避風港的人。
陪伴你成長:《安全感訓練2.0:療癒內在小孩系列課》
▌喜歡我的文章,歡迎訂閱▌
[mc4wp_form id =“3311”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