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慧 Wisdom

心理師的自白:因為愛,所以思念一直都在。

作者: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

親愛的,又到了清明掃墓的時節了。

還記得小時候,清明節到了是開心的,因為可以跟親戚家的孩子們聚在一起,一起吃春捲,一起玩起追逐賽,看著大人們閒話家常,也看著大人們詢問孩子的近況,家族聚在一起的氛圍,總是歡樂跟歡笑的。

隨著年紀增長,那些凝聚家族的核心人物也衰老了,或者離開了。

頓時返家的路變得漫長,也變得空洞。沒有非回去不可的壓力,可是少了那股壓力,一邊感覺輕鬆一邊又感覺失重。

頓時發現到,原來某些親戚們會出現,是因為家中的長輩。每到祭祖的日子,是三三兩兩的親戚到來,孩子們因為長大而忙碌,或者缺席的人越來越多,而大夥也總是點點頭的理解了。

而心裡頭其實總有著一份感傷與失落,因為那幅團聚歡樂的圖像,是如此印象深刻。

這份失落,似乎也是年齡增長的人生路途中,必然發生的無奈。

這十年來,生命沒有停留。一個個我深愛的長輩,也疼愛我的長輩,相繼離開,我知道那份連結是如此深刻。在他們離開後,總是不時的想起他們,然後莞爾一笑,彷彿我們就在我的腦海裡再次相遇,他們懂我的思念後,摸摸我的頭又再次消失。偶爾會有一股悵然,因為有太多稀鬆平常的小事,你們無法在一起做,無法像往常一樣坐在飯廳有一搭沒一搭的說話,無法在吃飯之際聽到熟悉的呼喊聲,又或者無法在吃完飯之後街道熟悉的電話問你:「吃過了沒有,那邊的天氣怎麼樣?」。

他們走了,生活少了好多熟悉。熟悉的聲音,熟悉的場景,熟悉的氣味。

只剩下腦海回憶,以及一肚子的淚水。

他們還在時,不時在餵養我們的五感,有時也滋潤我們的心靈,尤其當那份愛的感受如此強烈時。

而他們曾經的存在,如今在五感上已經斷開,無法觸摸、無法交談,這一切只能轉化為心靈、精神或意識上的連結時,是多麽令人難以適應。

親愛的,我知道有時候傷心的感覺讓人難以承受,有時候我們需要承認,也需要去溫柔地看見自己正在經歷的。

很多時候我們被要求要堅強,但堅強又是為了什麼呢?是為了不要讓自己崩潰?不要讓周遭的人擔心?而我們讓堅強來面對失去時,往往沒有讓我們感覺強壯,反而更討厭自己的軟弱和無助。

很多時候我們擔心自己的難過,讓離開的家人有更多牽掛,而強忍悲傷,卻讓悲傷的情緒不斷在內在壓抑而帶來更複雜的情緒困擾,過了幾年之後反而對自己有更多責難,發現自己一直走不出來。

很多時候我們害怕他人眼光,憂慮他人對我們的憂慮,而不斷忽視內心的悲痛,以及內在撕裂的感受,一次次強顏歡笑,感覺自己好累好無力,感覺自己慢慢在人群裡退出,甚至難以維持自己的興趣,過了幾年後反而家人有更多對自己的憂慮。

其實我們不用假裝沒事,也不用假裝堅強,我們只要誠實與理解,只要看見與釋放,多年後你不會對自己充滿困頓、自責與無止盡的痛苦,甚至幾個月後你就可以慢慢在生活找回平衡與穩健的步調。而我們要做的,就是當你思念時,你可以停下來聽一聽自己的思念,當你難過時,你可以靜下來感受自己的難過,因為這一步步都在幫助我們,更接受現實,更適應我們在實體上已經無法接觸到我們所愛的人。

這其實是正常的傷心歷程,卻令人懼怕無比,彷彿那份對親人的思念是過份的不應該的,又好像陷入思念中就會陷入無底的憂鬱永遠無法爬出泥淖,又似乎每一次心痛地流淚,是自己沒有用無法放下。

親愛的,請溫柔地理解自己,也溫柔地陪伴自己,因為有愛,因為愛過付出過,所以思念一直都在。而那份你們過往所交織的回憶之網,會慢慢的被整理與轉化,成為你生命的滋養。

你會帶著那份愛與精神繼續前行,不會因為失落帶來的空洞感,而需要將自己的情感與時間填滿,也不會因為失去帶來的焦慮感,而將身邊的人緊緊抓住,害怕不被愛,又或者活在害怕失去的慌亂中而無法好好活在當下,珍惜當下。

▌喜歡我的文章,歡迎訂閱▌
[mc4wp_form id =“3311”]

Leave a Respons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