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
很多缺乏心理界限的人,往往在早期成長的經驗裡,就已經飽受情緒上的折騰,而他們也經常覺得這是他們的責任,即使覺得壓力很大,備感無力,但他們往往覺得沒有其他選擇。
親愛的,我要來跟大家談談這樣從小就充滿情緒壓力的情境還有影響,其實這現象在文化中非常常見,而我們經常誤以為這是孝順,這也是一種愛的表現,卻在關係裡長期受苦。
「小時候爸爸因為在外地工作很少回來,我感覺自己跟媽媽好像相依為命的個體,每天都很在意媽媽的心情,如果媽媽難過我就覺得很擔心。」小米說著自己的故事。「我為了讓媽媽不要太累會幫忙帶弟弟妹妹,也會做很多家事,可是我經常不知道為什麼媽媽還是不開心,我一直覺得自己做得永遠都不夠…」
小米的故事在很多大孩子身上看見,小小的年紀就無法當孩子,必須當個厲害的大人,這些角色很多。當孩子無法當孩子,心中永遠會存有失落,許多被延宕的需求不斷被壓抑,可是當他們想到自己的需求,又會自我嫌惡的責備自己自私不會為人著想,而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家人,在沈重的責任裡無法擁有自由,更無法享受生命。
其實在文化裡,我們或許會說小米是所謂的「孝悌楷模」,既孝順又愛護弟妹,是難得的孩子,而這樣的孩子往往無法做自己,這些孝悌的行為也經常被視為理所當然;而在心理學中,我們會說他是親職化的孩子,像父母一樣照顧弟妹的孩子,同時又有另外一個情緒配偶的角色,就是承接媽媽的情緒,取代了爸爸該有的照顧媽媽情緒的工作。
然而缺乏心理界限的原因,除了早已習慣於承接情緒外,更多來自早期的無助和恐懼,害怕失去母親,更害怕不被母親喜愛,因為孩子早期的世界往往是環繞著大人旋轉,大人就是孩子的全世界。但當「全世界」都不開心的時候,還有什麼比讓「全世界」開心更重要的事呢?當然,自己的感覺不重要了,自己的疲憊不重要了,因為孩子小小的心靈裡已經被恐懼給佔滿,也不會懂得自己身上一直經驗的早已超出自己可以承受的。只要「全世界」要自己做什麼事,孩子一定會去達成,而孩子也會覺得是自己理所當然的責任,包括教養弟妹,或者被連坐處罰,甚至要當父母吵架時的傳聲筒、調節者等等,都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責任。
當我們承受太多卻不知道自己承受太多,最直接的狀態便是憂鬱和焦慮了,因為這些強烈的情緒狀態在迫使我們無法在承受,但有更多人因為習慣於承受,發現自己再也無法承受時,再次陷入恐懼與恐慌的惡性循環中。
親愛的,你們也可以為自己在心中設立界限,設立界限最重要的是要分清楚責任,而很可能你一開始經常分不清楚。所以你會需要鏡子,幾個讓你感覺生活狀態是你很欣賞的人,讓他們當你的鏡子,跟他們討論生活中的某些責任、感受還有情緒,那將有辦法更明確的分清楚責任,也能在心裡話分界限,而不需要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耿耿於懷。
再來是簡單的自我對話,你們也可以在家練習,你們可以透過想像小時候的畫面,讓自己去到小時候被「賦予責任」或者「承接情緒」的當下,當自己心中穩定安穩的大人,陪著小時候的自己去說出:「不是我的東西,不要給我!」並且讓自己多說幾次,說到心中感覺踏實、鬆開為止,而這簡單的自我對話卻有很強的心理作用力,幫助你更肯定自己的作為,並鬆開你身上綑綁的很多責任,而後,好好擁抱心中的孩子,因為他最需要的,是除了設立界限被保護之外,是你看見他的辛苦。
。
。
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