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
今天聽了陳志恆老師的教養心理學中「引領孩子看見想像中的未來」,心裡真是很有感,這堂講座讓我重新省視自己對生涯的選擇,也重新省視自己在一路發展過程中所具備的能力。
同是在華人文化體制下長大的我們,成長過程中必然有對「未來」的憧憬和茫然,但對於許多陳腐的教條,在志恆老師的演講不禁讓我深刻去思考。我們同樣在升學主義的環境下長大,以往我們信仰的名校與大公司,以及階梯式的職涯成長,都是我們自小就被灌輸的,因為那是人生未來穩定、安全的一種生活保障,而為了這些保障,我們要捨棄掉對興趣的憧憬,可是這些職涯模式在現今的網路世代,已經逐漸崩毀。
對於一份工作從一而終已經不再是時代趨勢,對於原本的主流媒體傳播管道,也已不再是主流,而是自媒體與網民時代的來臨,都在提醒我們原本的價值體系,原本的職業結構已經一步步解構。
這正意味著,原本的好成績,不代表好學校,更不代表找到工作,因為崩解的舊體制,真正考驗的,不再是我們考試能力,而是我們「學習」的能力,我們面對「改變」的能力,我們「思考」的能力,也挑戰我們的靈活度還有我們對自己的認識,唯有在認識自己的過程裡,我們才有機會找到自己的天賦和熱情,找到我們願意投注時間、投注情感去創造的職涯,我們願意站上去發光發熱的地方。
所以你說你要怎麼幫自己或幫孩子找到天賦?興趣真的可以當飯吃嗎?
在志恆老師的分享裡,我覺得非常受用的,是他舉了自己當例子。
他在小四的時候就很想當漫畫家,想想在二十年前當漫畫家對父母而言的確是荒謬的一件事,因為被歸類在藝術領域的興趣,都被視為吃不飽的(志恆老師一定心裡覺得苦,因為後來的彎彎、馬克先生還有馬來貘,都成為超紅的網路插畫家),然而他並沒有因此就放棄「畫漫畫」這件事,反而他很聰明地去思考,究竟他的人生志業裡,有哪些可以跟「畫漫畫」這件事結合。
很多人總是在看見表象,就認為行不通,卻沒發現其實「畫漫畫」裡有更深刻的意涵。志恆老師則說的是,興趣領域中的「隱形元素」。
當漫畫家需要具備什麼能力呢?當你細數這些能力時,你會發現:
觀察力:觀察每一個人像、表情、動作,也就是後來發展成很厲害的細緻描繪力。
想像力:想像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與可能的對話,也就是後來發展成厲害的同理心。
表達力:如何將事物、畫面清晰說明的能力,也就是後來發展成口說和書寫能力。
基本上,志恆老師在畫漫畫的能力裡,看懂了自己,也好好發揮自己,他沒有忽略自己的興趣,就不會浪費自己的能力,也可以在能力中獲得成就感,而強化動力投入更多時間、精力與熱情去成就自己人生的志業。
親愛的你,或者各位父母們,你們是否也在茫然地摸索人生呢?如果人生缺乏了興趣,就缺乏了讓你持續做下去會快樂的事,而興趣本身的存在,也代表一個人可以自然發揮的能力,當我們在興趣的表層就已經否定了興趣,認為他不可能撐起一個人的生存時,他的能力自然被抹滅,當一個人擅長的事情被忽略,就更難感受到自己的價值,就只能不斷迷惘,而陷入生涯困境的惡性循環裡。
所以親愛的,重新審視你的興趣,又或者,好好培養你的興趣,在興趣裡去發掘自己的生命藍圖吧!
。
。
。